近十年来,我国女性乳腺癌的发病率明显增加,已升至女性恶性肿瘤发病第1位(发病率45.3/10万),且发病年龄趋于年轻化。北京、上海、天津等经济发达地区和沿海城市尤为高发。
目前,研究得出的乳腺癌危险因素主要包括:年龄、遗传因素(如BRCA基因突变)、良性乳腺疾病史、初潮过早和绝经过晚、吸烟、饮酒以及不良的饮食习惯等。
其中,乳腺癌的发病与雌激素的活性紧密相关。卵巢雌激素、脂肪来源雌激素和雌激素混合物可促进雌激素受体阳性乳腺癌细胞的生长,因此,当前在我们饮食中和周围环境中的雌激素强度可能会与女性乳腺癌的发生有关。
在我国,大豆及豆制品是传统饮食的重要部分。常见的豆制品包括豆腐、豆浆、豆筋、腐竹、香干、发酵性豆制品(腐乳、豆豉等)。
大豆和豆制品中含有丰富的异黄酮,这是大豆生长中形成的一类次生代谢产物,有12种结构相似的同系物,分为游离型甙元和结合型糖甙两类。全豆制成的250ml豆浆或100g豆腐,每份含有20~30mg的异黄酮。
异黄酮属于植物性雌激素的一种,由于其与人体雌激素在结构上的相似,在体内外均表现出弱的雌激素样和抗雌激素样双相作用。那么,食用大豆及豆制品会不会导致人体内的雌激素水平紊乱,增加乳腺癌的发生风险呢?
实际上,大豆异黄酮可以在人体内竞争性地与雌激素受体结合,间接地对内源性的雌激素起到抑制作用,减弱雌激素诱导的乳腺癌细胞的生成和增生。
此外,黄酮类物质还可以促进性激素结合蛋白的合成,降低体内游离雌激素水平,抑制芳香化酶的活性以减少雌激素生成,加速类固醇的清除。连续摄取含大豆的食物后,乳腺组织中的异黄酮有所升高,而相应的血清中的中位浓度增加较明显。
多项流行病学研究结果表明,大豆及其制品摄入对于预防乳腺癌发病具有潜在的保护作用。
一项纳入了14项研究的meta分析表明,摄入豆制品可以使乳腺癌发病风险降低39%(RR=0.61, 95%CI: 0.40~0.82)。
王连英等人开展的一项病例对照研究结果显示,经常食用豆制品(>3次/周)与乳腺癌的发病风险呈负相关(OR=2.267, 95%CI: 1.038~7.530)。
WeiY等对亚洲及西方国家前瞻性研究的荟萃分析发现,大豆异黄酮摄入量每增加10mg/d,患乳腺癌的风险降低3%(95%CI: 1%~5%)。
日本一项包含15607例女性的前瞻性队列研究发现,日本女性中高水平摄入大豆和异黄酮与绝经后患乳腺癌风险降低有关,即使在大豆和异黄酮摄入量中等的女性中,患乳腺癌的风险也降低了。
综上所述,大豆及豆制品中异黄酮的摄入非但不会增加乳腺癌发病风险,还具有预防乳腺癌的作用。豆类是“东方健康膳食模式”的重要构成之一,可提供优质的植物蛋白和植物化学物。亚洲国家平均异黄酮每日摄入量为25~50mg。
根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版)》推荐:每人每天应摄入大豆及坚果类25~35克,其中大豆推荐量为每日15~25克,或摄入相当量的豆制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