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治疗是通过激活或增强人体自身免疫系统功能,识别并攻击疾病细胞(如癌细胞、病原体)的一种治疗方法。它不直接杀伤目标,而是通过调节免疫应答的“开关”,帮助身体更精准、持久地对抗疾病。

免疫细胞(如T细胞)表面存在PD-1、CTLA-4等“刹车蛋白”,某些疾病细胞会通过激活这些蛋白逃避免疫攻击。检查点抑制剂通过阻断“刹车信号”,恢复T细胞活性,使其重新识别并消灭病变细胞。这类药物常用于肺癌、黑色素瘤等癌症治疗。
从患者血液中提取T细胞,通过基因改造使其表面表达“嵌合抗原受体(CAR)”,能特异性识别癌细胞表面的特定蛋白质。扩增后的CAR-T细胞回输到体内后,可精准定位并杀伤癌细胞,对白血病、淋巴瘤效果显著。
分为预防性疫苗(如HPV疫苗)和治疗性疫苗。后者通过向体内递送肿瘤特异性抗原,训练免疫系统识别并攻击癌细胞。例如,前列腺癌疫苗Provenge通过激活树突状细胞增强抗癌反应。
注射人工合成的免疫调节蛋白(如干扰素、白介素),直接刺激免疫细胞增殖或增强其杀伤能力,常用于肾癌、黑色素瘤辅助治疗。
通过基因检测(如PD-L1表达水平)、肿瘤突变负荷(TMB)等指标,判断患者是否适合特定免疫疗法。
根据疾病类型、分期及患者身体状况,选择单药或联合治疗(如免疫+化疗/放疗)。例如,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常用PD-1抑制剂联合化疗。
定期通过影像学(CT/PET-CT)、血液标志物评估效果。常见副作用包括疲劳、皮疹、腹泻等;严重时可能出现免疫性肺炎、结肠炎,需用糖皮质激素干预。
免疫治疗适用于晚期实体瘤、血液肿瘤及部分感染性疾病患者,但以下情况需谨慎:
治疗期间需密切监测免疫相关不良反应,及时调整方案。随着新技术(如双特异性抗体、个体化新抗原疫苗)的发展,免疫治疗的适用范围正在快速扩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