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细胞治疗,这一曾被视为科幻概念的医疗技术,正加速走进现实。2025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丁列明提交的《关于大力推进干细胞产业和基因治疗药物研发的提案》正式立案,并由国家药监局、工信部、卫健委等多部委联合推进。这一提案的落地,标志着我国细胞治疗产业迎来政策与技术的双重红利,正式驶入发展“快车道”。

细胞治疗长期面临审批流程冗长、研发成本高昂、患者支付能力不足等问题。两会期间,政策聚焦三大方向,为行业扫清障碍:
1、加速审批流程,推动技术转化
过去,细胞治疗药物从研发到上市平均需十余年,现在政府正在优化审批机制,提高审评效率,让创新疗法更快进入临床应用。新政提出建立“绿色通道”,对创新疗法实行优先审评审批,缩短上市周期。
国家药监局于2024年底发布《人源干细胞产品药学研究与评价技术指导原则(试行)》,进一步规范干细胞药物的审批,为未来细胞治疗产品上市扫清障碍。
2、扶持全产业链,提升国产竞争力
细胞治疗的研发、生产和临床应用需要完整的产业链支持。政府计划从研发、制备到临床应用打造完整产业链闭环,强化本土企业创新能力。目前,长三角、京津冀、粤港澳等区域已形成生物医药产业集群。
丁列明委员建议,通过专项基金、创新平台建设推动产学研协同,并鼓励企业并购优化产业结构。
3、探索多元支付,降低患者负担
目前,细胞疗法的成本仍然相对很高,普通患者难以承受。新政提出“商业保险+政府补助”模式,通过医保谈判、扩大覆盖范围等方式减轻经济压力。
这三项政策的落地,意味着细胞治疗将不再是“有钱人”才享有的权利,新政的落地有望真正让创新成果惠及大众。

前瞻产业研究院重磅发布的《2024中国干细胞行业市场研究报告》对中国干细胞行业区域竞争格局进行分析,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企业聚焦度较高,竞争也较为激烈。其中,长三角地区、北京和广东是中国干细胞药物研发的主力地区。
与此同时,在行业下游的临床应用上,据央视网报道,全国170余家医疗机构已开展干细胞临床研究备案,推动技术从实验室走向临床。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陈晓红在接受采访时也表示,我国应抢抓生物经济新赛道机遇,加快干细胞产业化布局,构建人工智能(AI)驱动的干细胞生物制造体系。
如今,国家药监局、工信部等多部委已着手研究细化政策,预计未来将出台更多制度保障。
挑战与展望:技术普及仍需时间
尽管政策利好频出,细胞治疗的全面普及仍面临三大挑战:
1、成本居高不下:即便医保覆盖部分费用,高价疗法短期内仍主要服务于重症患者;
2、技术待突破:CAR-T疗法目前仅对血液肿瘤效果显著,实体瘤治疗、干细胞修复神经及肝脏疾病等仍需更多临床验证;
3、标准化体系待完善:活细胞制备、运输及质控标准尚未统一,安全性需进一步保障。
丁列明委员指出,未来5-10年,随着技术迭代和政策支持,治疗费用有望下降,适应症范围将逐步扩大。与此同时,AI技术的应用正为新药研发注入新动能。例如,DeepSeek等大模型可大幅缩短药物发现周期、降低成本,但其临床转化仍需严格验证。

结语:黄金时代已至,未来可期
2025年两会释放的信号清晰:细胞治疗产业正从“跟跑”转向“并跑”甚至“领跑”。政策支持、技术突破与企业创新的三重合力下,更多患者将受益于这一生命科学革命。尽管挑战犹存,但细胞治疗惠及大众的愿景已不再遥远。正如丁列明所言:“让高端医疗真正服务普通百姓,是中国生物医药人的使命。”这场关乎生命质量的变革,正在加速到来。
免责申明:本公众号发布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除特别标明外,均来源于网络或用户投稿,版权归原作者或原出处所有。我们致力于保护原作者版权,若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进行处理。
